聽類比膠碟的人,好像非懶不可,因為 L P 原就是「懶 □」阿,先天懶字1個。
咱曾勤快過1陣子。話說咱異想天開立志作個唱碟「版本學」「者」,為了親身過眼更多老碟,就很勤快地買啊蒐的,著實砸下不少銀兩;
也勤快地整理出幾篇(較容易切入的)廠牌版本資料——全轉貼在敝部落【懶 LP學】單元——如今破圖連連瘡痍滿目,全沒補齊,真是後天懶字再1個。
其實聽類比膠碟的人,說勤很勤,哪里有好康攏嘛爭先恐後搶破頭,碟子髒了還知道洗洗,唱針沾塵也會清清……。
可說懶也懶到很想給他巴下去,比如最近朋友好心轉來島內人氣稱冠的某音響網站(好像叫mYAv來著)的某討論串。
有四星級會員 A問:
quote:「 4星級會員B:
……買唱片也要要求壓製國家, DECCA要大不列顛, DGG要德意志, Philips要尼德蘭, RCA要美利堅. ...」
這小弟要寫在手中背起來 ,另外要請教老哥
Decca要UK的原因是?跟他併購London有關嗎?
還有這些大廠都陸續併購了許多小廠~~那麼小廠被併購的之前的發片是否值得收藏呢?
最後CBS有沒有要選哪個地方的啊? 甘溫~~
------------------------------------------------------------
4星級會員 B回應:
我猜London的出現是否跟在地思考有關呢? 不過大London很多是UK壓制, 聲音也許跟第一版有差, 但是跟以下的可能相差不多, 不過這事我自己的臆測, 因為我沒有大DECCA首刻的片子. 這情況跟Angel與EMI關係類似.
-------------------------------------------------------------------------
2星級會員 C回應1:
Decca did not purchase London, they owned that label since day one. Warner Brothers had the right of using DECCA label in the US so Decca issued its classical music in the US under the LONDON label. There were some discussions on Decca vs London here if you want to explore more. Even if the sound quality is the same, people prefer to collect UK Decca just because there were less of those due to smaller UK market.
2星級會員 C回應2:
Almost all London were made in UK until 80s when the plants got moved to Holland. They were then exported to the US. All London sold through retail channel in US are 英國版. There are some London made in US, I believe by RCA, that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 record club in US.
Like I said previously, Decca could not sell their recordings in US using the Decca label so they created a London label. Similarly British EMI could not sell recordings in the US with the EMI brand so they arranged to sell it through Angel label.
-------------------------------------------------
4星級會員 A回應:
所以London就沒有同時在英國販售嚕?
我看Decca有些似乎會委託TFK和TELARC製作~這部份是以德國販售為主嚕?
小弟會有這些好奇的原因是,如果原自同一公司,在同產地製造不同品牌名稱和不同產地製造同品牌
如在同一地區共同發行販售,是否會有價差?對當地購買選片的觀感有點好奇
----------------------------------------------------------------------------------------
4星級會員 B回應:
這就是我說的在地主義, 有可能在當地不能販賣或稅負更高, 所以只好弄另外一個品牌, 這情況在許多行業常見, 只不過如照C兄所言, London早期還是UK壓制, 那麼實在看不出為何同期的London跟DECCA會有聲音的差異, 因為實在不必要, 真那麼幹, 兩種不同的生產線成本會提高. 我想後者真的是數量少, 所以會貴吧!———
上頭的討論後來不見下文。該網站是咱見過灌水量最凶的平台,不默而生的音響「道」上兄弟挺多,此議題沒能接續,或是瞭解的人可能不多,或議題的難度沒法讓人青菜講講,甚至是看倌們以為上引的討論已將問題解決。
其實上面的「論述」几乎全「值得商榷」。首先,英文留言說:“Warner Brothers had the right of using DECCA label in the US.”,實情是「英國Decca」在2戰期間已將「美國分公司也叫Decca」廉讓掉啦,1952年被「環球影業」買下,1962年再讓MCA給兼併,成為MCA子公司,似跟「Warner華納兄弟」不相干。由於「環球影業」跟MCA先後掌握美國和加拿大的Decca商標權,英國正宗Decca從1947年起,只好委屈地另創「倫敦London」商標,在英國壓製好再輸入美國、加拿大和拉丁美洲販賣。
美國MCA-笛卡
那麼英國本土就沒「倫敦唱片」啦嗎¿非也。英國笛卡拿「倫敦唱片」發行了1些美國小廠的英國授權版,比方50年代有:Imperial 、Chess 、Dot、Atlantic、Specialty、Sun等等;60年代有:Big Top、Monument、Parrot、Philles、Hi等等等。
英文留言也說:“All London sold through retail channel in US are 英國版. There are some London made in US, I believe by RCA, that were distributed through record club in US.”乍看言簡意賅,其實語焉不詳,至於“RCA透過「唱碟俱樂部record club」(按,指「唱碟郵購 」)在美國發行「倫敦唱片」”云云,似也跟史實不符。說來話長,幫EMI唱片做美國發行的原是「哥倫比亞」,哥君在1953年劈腿,跟荷蘭「菲利浦」簽了發行合約,EMI就1方面扭頭找哥倫比亞的死對頭「RCA」註**作美洲發行商;另方面,EMI未雨綢繆,策動「偉大的」唱碟製作人Dorle Jarmel Soria(1900,12–2002,7)與老公Dario Soria(1912,5–1980,3)在紐約成立「Angel天使唱片」行銷自家唱碟。
注意這枚留聲機碟子內標。上半是EMI的His Master`s Voice,底下卻有隻天使
50年代天使顯靈
註**:RCA跟EMI從留聲機時代原就有極好的合作關係,多好¿長達55年之久!是以50年代前后,RCA用「勝利」標在美國壓片/發行不少EMI的重要錄音如福特萬格勒(其中有個LHMV系列[2位數編號],珍品也)、卡薩爾斯等。
果然1957年,RCA也劈起腿地跟英國Decca簽下相互發行的合約(所以英國版RCA由Decca壓片、所以RCA有K.E.Wikinson威京生大師的錄音盤;此外,早期的London[Phase 4]系列跟Mercury都是RCA壓版的。這是后話不贅),1山不容2虎,EMI遂買下成立於1942年、以西岸好萊塢為基地的「Capitol唱片公司」,當成美國境內發行中樞(所以,RCA商標上那匹聽留聲機的狗子Nipper不久也將離去,RCA只好改換成閃電新標),至此,「天使」住進「Capitol國會大廈」成了1家親(Dario Soria后來給RCA挖了角,更是後話,不贅)………
至於會員A提到“我看Decca有些似乎會委託TFK和TELARC製作~這部份是以德國販售為主嚕¿”則是1道「假」問題。蓋Decca在德國的分公司讓德國重要唱片公司「Telefunken德律封根」給合併啦,後來拿兩家名字取為Teldec,所以才會以上“Decca有些似乎會委託TFK和TELARC製作”之說,可十分明顯的是,Telefunken發行自家的Decca,並非委託。而Telarc云云,咱看來是會員A將他跟Teldec弄混了——因為美國Telarc反而是將碟子送往德國去壓哩。
大概是這樣。
以上並非咱的獨得之秘。雖猶不曾有專書論述上世紀唱片工業的這些恩怨糾葛,但網域上好事者的記述不很難找——英文自由維基即可尋得1堆。
可LP迷實在有點兒給他懶,懶得信手找找資料,卻勤於上討論站提問題,在站上打屁更是「有夠骨力」。
1句話,粉多倫(包括偶蛀已啦)好像攏嘛不夠用功。
互相漏氣求進步,加油加油。
Incredible String Band::maya媽呀::From 《The Big Huge》©1969::O9:32